close

七十年代初,兩度歐遊考察茶葉的吳振鐸前輩,開始在各個演講場合中提出茶園海拔升高的理念,他指出所有的主要產茶國 ,為了提升成茶的品質,幾乎都在進行把茶園推向高海拔地區的工作,同時也都獲致了良好的成效。在此一訊息的刺激之下,首先梅山地區就推出了碧湖及龍眼林的新茶,一時之間立刻風靡全省,也給一向執茶界牛耳的凍頂茶帶來了很大的衝擊。繼梅山茶之後,天仁茶葉也在南投縣仁愛鄉 鄰近霧社及廬山地區租了大片土地闢為茶園,並以保證高價收購的策略,鼓勵原住民投入茶葉種植行列,由於一斤青葉的收購價格曾高達三百五十元,立刻有效的帶動一股風潮,民國七十四年天仁正式招待了媒體界的朋友及茶界同仁,發表了【天廬茶】【天霧茶】同時公開了位於霧社的製茶廠,當時天霧茶的市售價格每台斤高達台幣六千四百元,尚且供不應求,自此以後開發高山茶區,一時蔚為風潮,阿里山、玉山沙里仙、杉林溪、梨山、茶園海拔一路攀昇,現在連合歡山、大禹嶺也有茶園了,放眼嘉義、南投二縣的山區直叫人有【除卻高山不是茶】之嘆。

高山烏龍的盛行, 已有野火燎原之勢,但茶友們是否真正了解高山茶?高山茶的品質是否真的無懈可擊?幾天前我遇到一位有品茶高手美號的新朋友,他告訴我 ,他是除了梨山茶, 其他茶一律不喝的,於是應邀到他家品茶,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茶具茶器十分俗簡,連基本的潔淨都說不上,當他在置茶時,我已由外觀看出茶樣應非來自高海拔茶區,開湯後杯中茶湯淡綠泛烏,無論杯面杯底乃至茶湯中均無香氣,只有一股夾雜著腥氣的綠豆味及青草味,茶湯更是刺激,主人告訴我他和他的一批朋友都歡這種(蛋白味又強而有力的梨山茶)看他陶醉的神情我不忍多說什麼,只問了一句:這茶很貴嗎?他的回答讓我震驚不已:不會啦,跟好朋友拿的 一斤才一千四而已。他不清楚,他用那樣的價格喝低海拔,室內萎凋,電腦撿技的茶,其實是很貴很貴的,然而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除了像這種因為不了解茶而受騙的情形之外,高山茶究竟品質有多好? 也是個很值得探討的主題,在做這樣的討論之前,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高海拔是製作好茶的相對件之一,而非絕對條件,當然高山茶大體而言,由於生長在平均氣溫低、平均日照度亦較低的環境中,其細胞組織為了抗寒自然會較細密, 強壯,這也就是高山茶的葉肉通常都較一般茶肥厚的原因,至於日照度低,則使得茶葉中咖啡因、單寧等可能造成苦澀的各種元素含量相對減低,以這樣的青葉作為原料,再加上合理得宜的製作程序,當然能做出香氣高揚、滋味豐美、湯質細密厚實的好茶,但所謂【合理得宜的製作】其中牽涉甚廣,就氣候而言,高海拔地區往往過午後就已經雲遮霧繞,使得日光萎凋的施行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這大概就是茶農不斷以訛傳訛,希望消費者把【綠豆味、蛋白味】當成高山茶主要特徵的原因吧?另就茶山人力而言,茶青的採摘度也很難控制得宜,我就曾親眼看見採茶生手,扯下十幾葉的茶枝,而且數量不少,這樣老嫩不齊的茶青當然也很難做出好茶來。更有許多高山地區的茶農,是眼見高山茶有厚利可圖,乃將其他作物轉作茶葉,頭一、二年請個有經驗的師傅來做茶,以後為了省錢就親自上陣了,這樣沒經驗的師傅,若能作出好茶是絕對的運氣,但在正常狀況下,即使原料再好,也很難作出好茶來。另外高海拔茶區的茶農,也有些有著非常特殊的經驗法則,且漸漸產生了全面性的影響,那就是標榜嫩採 ,嫩採不是不好,但過嫩的青葉製作難度很高,再加上為了外觀好看又揉捻的十分緊結,嫩葉較高的含水量,就很難透過精製加以改善,影響了口感,更增加了儲存的困難,這就是抽真空包裝及冰櫃存茶的由來了,唯一的好處是省去了茶枝挑揀的困擾。

其實純就海拔而論,也仍有值得探討之處,當年有就有六龜鄉的茶農帶著茶樣來找我,因為他無法理解,他的茶園海拔也有一千公尺,但成茶品質仍不理想的原因何在?我告訴他:非戰之罪!因為六龜緯度太低,幾近赤道,年平均溫及日照度居高不下,並非理想的茶產地。反過來看在緯度較高的北部,反而沒有什麼標榜高海拔的茶區。以現存的中部高山茶區而言,有幾件往事是值得參考的:第一件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吳振鐸前輩和幾位不同茶區的茶農,相約在夏至這一天採青製茶,為恐製作功夫優劣 ,影響了對青茶品質的客觀評斷,製作的方式是在同一時刻採茶,攤涼後立刻炒青,事後將成茶集中在吳宅評比,結果發現海拔一千兩百公尺至一千六百公尺的茶區表現較佳,其中又以一千四到一千六百公尺為最優,過高或過低表現均未盡理想。第二件往事是某次我帶學生在木柵茶區實習製作鐵觀音,折騰一夜之後,第二天早上特別請到吳振鐸前輩,為我們就成茶作評比,並教導成員們評鑑要領。事後,吳老師提供了一個茶樣,要在場的同業品飲後猜出產地,當時在場的除筆者外,尚有陳煥堂、張智揚、藍芳仁、周仁智、黃慶璋等人,他們都是官能評鑑合格的評茶師,結果大家一致認為這個茶樣海拔最高不超過四百公尺 ,不料謎底竟是梨山茶,海拔二二五0,讀者或許要問何以如此?我們的答案是: 茶樹有一定合適的生長環境,梨山地區或中部海拔更高的地區,青心烏龍生長困難,樹勢發展遲緩,在梨山早期一年只能採收一季半,現在由於栽培技術改進後,已可採兩季半,但無論如何因生長遲緩,造成茶芽纖維質木化的情形,勢所難免,茶友允宜細品明察。另外在一千到一千四百公尺之間的茶區,當初雖然曾因產品優良而風光一時,但終究因為茶園初開發時,腐殖層深厚的地力,已因施肥不當而消失,新欉細胞活力強的條件亦不復存在,甚至完全不顧樹勢發展,第二年即大肆採摘,且海拔並非真正優勢的多重原因下,大約都只維持了七至八年的榮景,便風光不在了。

综合上述 我們認為好的高山茶除了海拔必須適中之外,,製作亦必須合理,在得宜的日光萎凋下,發酵度若能在十五度以上,則能作出湯色金黃,花香高揚,滋味甘醇的好茶,好的高山茶是茶中極品,沖泡時要選傳熱快,散熱也快的沖泡器,高身、薄胎、開口大、出水順暢的瓷壺是很好的選擇,水溫不宜過高,置茶量亦寧少勿多,若採稍厚的雙杯方式品飲,則無論湯質, 香氣皆能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您需要支援頁框的瀏覽器來檢視此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 Guru 的頭像
Tea Guru

Cha Thé Tea

Tea G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