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季野‧‧‧

在和茶友們討論茶藝時,「能否由茶樣的外觀來鑑定茶的品質?」可說是經常被問到的題目,現今的茶葉品鑑仍沿用國際通行已久的紅茶鑑定泡,除因茶樣的醱酵度不同,會在時間上由五至八分鐘的範圍內有所調整外,其餘項目完全雷同,由此可以證明其公正性和優越性已獲國際共識,短期內恐怕很難產生取代的方式,而在此項品鑑方式中「外觀」確是五個項目中的一項,且是唯一不需開湯便可直接進行評比的項目,雖然通常此一項目配分不高,亦不能單獨據以判定茶葉的總體品質,但個人以為就學茶而言,茶樣的外觀並不宜以「條索緊結,色澤明亮」一句話來概而括之,記憶中前輩茶人對上茶山評茶,多以「上山看茶」的習慣用語來傳述,似乎也饒富興味。其實茶樣外觀除可作為茶品質鑑定的重要參考項目之外,仍有許多可觀之處,今謹條列於后,敬請各方茶友指正:

鑑定茶樣類別

茶葉因產地不同,傳統製程各異,外觀上自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標準型,就台灣的名茶而言,文山包種是直條形茶,鐵觀音呈圓豆形,凍頂茶原為半球型,現在由於比賽的關係愈揉愈緊已呈球型,高山茶為較新的茶產品,基本上延續凍頂茶的茶型。我國茶區廣大,茶品難以盡數,如以成茶之條索狀來分,則有條狀茶如壽眉,針狀茶如銀針,球狀茶如珠茶,劍片狀的如龍井、瓜片,塊狀的如普洱及各類緊壓茶,螺狀的如碧螺春,至於紅茶則有條形的功夫紅茶、角狀及粉末狀的碎形紅茶一應俱全,記得散文大師張拓蕪先生返鄉探親時,特別為我帶來了他家鄉名為「老鼠屎」的山茶,形如其名,開湯後卻意外甘冽,由此可見我國茶葉品類之豐實難勝數,學茶之人若能因其茶形博聞強記,或者不失為進入茶葉世界的好方法。

判斷茶樣老嫩

茶葉的品質要求項目中雖無老嫩一項,但有經驗的茶友都非常重視茶樣的老嫩與否,這和茶業中重要茶質的含量有關,通常細嫩茶葉所含之可溶性物質較為飽和,而會致使茶葉品質降低的浸出物及粗纖維質則較少,因此外觀細嫩,具有牙芽尖性質的茶葉基本條件比較好,但就半醱酵茶而言,因需經過繁複的醱酵、整型(揉捻)及消水過程,芽尖多了會影響製作品質,也直接影響產量,所以只要葉片本身細嫩、條索細小、蜷結緊湊、呈油光色澤者即為上品,不過多數茶農為求商機,常在精製過程中採取強勢手段,甚至改變了原茶風貌,是茶友們須小心面對的,若儘可能在毛茶階段加以辨識,則對準確性有加分效果。

審視茶樣粗細

茶樣的粗細和菁葉的大小有直接的關係,而茶菁的大小又與老嫩有直接的關係,青茶中之包種茶,綠茶中之眉型茶與紅茶中的O、P型茶,都很講究外觀細小緊結,球狀茶也以茶葉捲曲,越圓越細的為上品,碎型紅茶也要有許多小粒子的為佳,綠茶中之珠茶則完全以茶樣球狀之粗細決定價值。劍片狀的茶葉如龍井、六安瓜片等則須葉片平尖細小。包種茶、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等半醱酵雖不一定要求條索細小,但對葉片的細嫩程度及條索的緊結程度,要求也絕不馬虎。其他如椪風茶及一些白茶類,芽尖多白毫多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如白牡丹、壽眉等就是以老嫩的配比狀況及芽尖的多少來判定品質是否優良。

條索是否緊結

對於茶樣條索的緊結要求,很容易被誤會成愈緊結愈好,如今的凍頂烏龍茶就已經由傳統的半球型,變成了球型顆粒,因而喪失了便於焙火精製的優勢,也失去了應有的茶區特色及風味,實在令人惋惜。其實各類茶葉承繼傳統的外觀,皆經由不同的成型技藝,對條索的緊結程度有一定的要求標準:龍井茶在炒鍋中,經老師傅熟練的翻、燜、抖、壓、散的成型功夫,巧妙的將茶菁變成了扁平而中有突起的美麗黃色劍片。鐵觀音的球型顆粒,雖是將近五十次左右團揉及解塊才有以至之,但奇妙的是它並不是毫無間隙的死緊,故而鐵觀音的焙火效果奇佳,總之,不同的茶對條索的緊結,有不同的要求標準,這不但是對製茶技術的考驗,也是茶區特色及風味能否保存的關鍵。

比較條索輕重

茶葉重量的差別,基本上是反應了茶菁的老嫩和條索的緊結程度,只要取少許茶樣置於掌心,就可清楚感知,原則上所有的茶葉都以較重的為好(須在標準含水量以內為準)因為茶身較重的茶,表示葉嫩、製作技術良好、條索緊結,成茶成為精緻茶的比率較高,滋味濃、耐儲存是這種茶的共同特性。另海拔高之茶較海拔低之茶重,春冬之茶較夏秋之茶重。品種不同亦可能造成茶葉重量的差異;而茶葉的乾燥與否也會造成茶葉重量的差異,茶友在看茶時,這些都不可不慎加考慮。

樣面是否勻整

樣面勻整的意思是說,在茶樣每一條索之間,無論大小、輕重、色澤看起來都很平均。聽起來這似乎毫無難處,但只要有實際看茶比對經驗的人都會慨嘆,此一要求很難百分之百達成,因為它牽涉到品種是否單純?茶園是否管理良好?採摘程度是否一致?製作技術是否良好?因此茶樣是否勻整也是由外觀鑑視茶葉的重要環節!

茶色是否標準

各類茶葉基本色澤均不盡相同,這和製作過程、醱酵程度有相對關係,必須深入瞭解、仔細區分:如包種茶以深綠色表面帶有青蛙皮般淺色紋路者為佳,僅有墨綠色呈油光者並非上品。椪風茶以多色聞名,除多量呈現白毫外,葉片呈鮮紅帶褐色,葉心及梗部呈黃綠色,因此白、紅、黃、綠、褐五色繽紛十分美觀。其他名茶亦各有其代表性色澤,不在此一一列舉,大體而言,毛茶色澤較為明亮而泛油光,精製後則往往較為灰暗,故鑑定時應講求光線,以免有誤。同時茶葉色澤是否統一,也可看出有否新舊茶葉拼堆、乾濕程度有異、多樣茶葉混合、茶菁季節、品種的不同、作色、作假等,都得小心審辨。

其他觀察要點

除以上各項要點外,審視茶葉外觀還須注意的是,茶樣中的雜夾物一定不能多,它們有些是在製作過程中不慎帶入的,也有些市不肖商人為牟利而故意添加的,這些都會降低茶的品質,甚至危及人體健康。另外茶葉是微量使用的產品,都有相當的儲存期間,所以在乾燥度上必須講求,乾燥充分之茶葉枝梗乾脆易斷,葉片則壓之成粉,這樣的茶葉較易儲存,反之則易劣變。再者枝梗、茶角、茶末等副茶未能盡去者,恐怕也就很難稱其為好茶了。

春水堂2004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 Guru 的頭像
Tea Guru

Cha Thé Tea

Tea G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