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紀元6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專題報導

台灣台北縣石門鄉位於北海之濱,地處偏僻,居民早年以討海、務農為生,百餘年前引進「硬枝紅心」品種鐵觀音茶樹後,揭開石門製茶產業新頁,早期主要製成綠茶、紅茶外銷;民國70年後,改以鐵觀音茶做法製作「鐵觀音茶」,茶湯甘潤厚醇,一舉成名。

石門鄉農會總幹事許玉郎指出,鄉內茶園多數位在海岸台地的背側,由於不會受到海風直吹,加上大屯山優良的水質、山區雲霧繚繞,年均溫在攝氏18度至20.5度間,採茶時期溫差約5至7度,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好環境配合當地紅棕壤土質,使石門鐵觀音茶別具風味。

許玉郎說,石門製茶史追溯到百餘年前引進中國福建四大名種之一的「硬枝紅心」品種鐵觀音茶樹,該品種茶樹直立枝幹結實,芽少葉厚,製茶老師傅傳承中國安溪製茶技法,日治時代初期,國際茶葉市場需求殷切,當時以鐵觀音茶樹製作成綠茶及紅茶,搶攻國外市場,由於品質、口感均不亞於錫蘭紅茶,尤其受到日本人青睞。

耆老印象中,石門鄉老師傅許李(或稱許里 )製作紅茶技術超群、揚名國際,曾獲日本天皇召見的殊榮,並遠赴日本與當地一流製茶師傅交流,返國後進一步激勵鄉內茶農。

農會推廣股長李昌烈說,日治時代石門製茶業相當活絡,茶園佔地達一千多公頃,鄉內有多座大型製茶廠,最著名的有所謂「八大家」,如草里製茶廠、重門茶廠、金記茶廠等,阿里磅紅茶名聲響亮;台茶外銷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但這種榮景因二次大戰有了重大變化。

許玉郎指出,戰爭期間台茶幾個主要消費國經濟開始走下坡,加上戰敗國日本消費市場萎縮,使外銷受挫,茶農轉而搶攻國內市場。

不過,因內銷市場供過於求,加上獲利遠不如外銷,供需失調下,造成鄉內茶廠一家家結束營業,生存下來的茶農改以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相對品管、製茶技術參差不齊,行銷通路也出現瓶頸。

由於「硬枝紅心」品種的茶樹較適合製作鐵觀音茶,而非早年的綠茶、紅茶,石門鄉農會也發現到這個問題,農會總幹事許玉郎70年到任後,開始與台灣省製茶改良場合作,輔導茶農以鐵觀音茶的做法製作「鐵觀音茶」,由於泡出來的茶湯甘潤醇厚,還散發出陣陣果酸香味,一炮而紅,石門鐵觀音也因此得名。

許玉郎說,目前鄉內茶樹面積約300公頃,春茶、冬茶年產量仍有30公噸,農會並於每年春、冬兩季舉辦優良茶比賽,得獎茶農除獲頒獎牌,所焙製的茶葉也變得炙手可熱,冠軍茶更是身價百倍。

石門鐵觀音 果酸茶香一泡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 G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