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其豪╱專題報導

石門鄉茶葉產銷班班長謝國村三代都是製茶名家,製茶技術繼承祖父謝泉、父親謝木得,15歲開始接觸種茶,承接製茶工廠38年,從事製茶產業超過半世紀。

謝國村曾獲87年台灣省10大傑出專業農友,專業領域便是茶葉,論起製茶稱得上家學淵源,祖父謝泉為石門草里茶廠師傅,與蒙日本天皇召見的製茶名家許李君同時期。謝泉在日治時期擔任甲長(等同鄰長 ),專精製茶教學,獲官方聘為巡迴教師,經常到南港、沙帽山、汐止等地教農友種茶,獲頒「製茶巡迴教師」證明。

謝泉以石門所產的茶葉製成粗茶,再扛到台北販賣所,進一步製作,留給兒子謝木得約卅公頃茶園,當時石門全鄉除少數林地、田地,舉目所及幾乎都是茶園,製茶工廠包括金記、德利、阿里荖等十餘家,其中有兩家為甲級製茶廠。

謝家在製茶高峰期,家中有5名以廠為家的長工,青少年時期便與茶葉為伍的謝國村回憶說,當時手工製茶年代,製茶業經營起來特別辛苦,因市場需求量龐大,製茶量比質更重要,工人分兩班制趕製,老闆又比工人辛苦,不僅自己要做,還必須緊盯著工人作業。

為了維持品質,機器開關一開,一個多月不曾停機,在採收茶菁後便開始與時間賽跑,由室外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回軟、揉捻、初乾、布巾揉等,到採菁至殺青為止,至少15個步驟要接續完成;白天做不完就得連夜趕工,消耗的體力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擬,由於做多、做久了,後來遇到不順手的地方,便會想辦法改良機器,甚至自行研發茶葉整形機。

茶農除了勞力,還必須費心思才能把茶葉賣得好價錢,因為早年交通不便、產銷制度不健全,石門茶農必須背著葉茶走到台北賣給大盤商,商人挑三揀四壓低價格,茶農礙於背回鄉內找不到買主,只得賤價在台北販售,這種不公平現象直到農會介入輔導才獲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 G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