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0年代後

  • 1981-2005-近25年台茶演變
  • 由於台幣升值,茶葉生產與製造勞工缺乏,工資上漲,台茶逐漸失去外銷競爭力,外銷量逐年遞減。

  • 台灣經濟富裕,茶藝文化推展,國內飲茶人口增加,內銷市場崛起;且因為注重飲茶品質,高海拔茶區興起。

  • 1989年罐裝飲料與泡沫紅茶店興起;以進口茶為主要原料。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越南、錫蘭、印尼等。

  • 配合工業社會,時間第一的需求,袋泡茶 ( TEA BAG ) 市場需求逐年遞增。

  • 健康取向,以茶葉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漸受重視。

  • 傳統茶藝館 興起,尤其以強調健康飲食如天仁茗茶喫茶趣等複合性餐飲店已引起廣大年輕族群認同,飲茶平均年齡層下降。

  • 自1991年開始,根據海關統計數字,台茶進口量首度超越出口量300公噸,到了2005年台灣進口茶葉20,775公噸,出口2,173公噸,入超18,602公噸,台灣已為茶葉進口國。

80年代前

  • 1945-1980年代台茶發展
  • 1946-1948包種茶因東北和華北花茶市場需求,逐年遞增。
  • 1949紅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噸,約佔當年出口茶量48%,以後年遞減。

  • 1948上海商人唐季珊引進炒菁綠茶技術,市場以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阿富汗為主。

  • 1963綠茶輸出627萬公斤佔當年出口46 %。

  • 1965引進日本蒸菁綠茶(煎茶),1973達1200萬公斤,佔全年出口量51 %。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銷為主。

  • 台灣茶業在經濟轉型期間仍然以紅、黃、綠各種茶類,分別外些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少數從未發酵綠茶、半發酵茶烏龍茶、和全發酵紅茶都能生產外銷的茶商,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日據時期

  • 1895-1945-日據50年台茶發展
  • 1899年 起三井財閥的日東紅茶就在台北縣海山、桃園大溪,開拓茶園專製紅茶。
  • 1903年 總督府在草湳波(桃園埔心)設試驗場,試製紅茶,1906 年生產, 1908年輸出土耳其、俄國。

  • 1910年日本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成立,主製紅茶,輸出俄國。

  • 1921年 南港大坑王水錦與弟子魏靜時發明清香包種茶(參考「台灣包種茶論集」--許賢瑤著,第62~63頁)。透過萎凋與發酵技術改進,包種茶從此邁入不必窨花也會產生自然花香的新紀元。1932年前包種茶是台灣對南洋首位輸出品(1928-1929 包種茶幾乎是台灣唯一對南洋輸出產品)。包種茶出口多寡,決定台灣對南洋貿易盛衰。

  • 1926年 引進阿薩姆種於魚池,設紅茶試驗所。

  • 1933年滿洲國成立,以薰花製造的包種茶即開闢中國東北市場。輸出量逐年遞增,1942年達五千一百公噸。

  • 1937年 紅茶輸出五千八百公噸,戰前最高量。主要市場:日本、美國、英國、香港、東北。

  • 1944包種茶輸出七千八百公噸歷年最高。

  • 1918年烏龍茶年銷八千八百公噸,為最高量。

  • 日本據台五十年,台灣外銷茶市場由烏龍茶、包種茶、紅茶三茶各領風騷,茶葉為主要出口產物,其出口值平均佔全台30%。

滿清末期

  • 清末台灣茶種引進 --人工栽植開始
  • 1717年諸羅縣誌記載,在水沙連內山發現野生茶樹。
  • 嘉慶年間(1796-1820)由柯朝從武夷帶回茶種種在櫛魚坑(瑞芳附近),是北部 淡水河流域人工種植茶樹之起源。
  • 據陳培桂淡水廳誌記載,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為業,道光年間(1821-1850)茶商運茶往福州販售。
  • 相傳咸豐五年( 1855 )年林鳳池由武夷山帶回軟枝烏龍茶苗移植於鹿谷鄉凍頂村,其製茶工藝源自閩南。
  • 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由張迺妙由安溪引進鐵觀音, 種於木柵樟湖地區。
  • 1875年第一任恆春知縣周有基鼓勵種茶,為滿洲鄉港口茶之始。 該茶區因位於南部,又受落山風影響,以滋味苦澀後勁強烈為特色。
  • 清末台茶興起之二─精製外銷

  • 天津條約簽訂,1860年淡水開港,吸引洋行前來大稻埕設茶廠,精製烏龍茶外銷歐美。

  • 1869年寶順洋行以兩艘帆船載運21萬斤烏龍茶打著FORMOSA TEA標誌由淡水直銷紐約,大受歡迎,開啟台茶直銷歐美市場。

  • 外商紛來設洋行外銷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寶順、德記、怡記、水陸和愛利士五洋行從事台茶貿易。

  • 1872年大稻埕烏龍茶滯銷,運往福州改製包種茶。

  • 1881年福建同安吳福老設『源隆號』精製包種茶並外銷。

  • 1889年劉銘傳令茶業界成立『茶郊永和興』〈今日台北市茶商公會的前身〉,以防止茶葉摻混劣品,並團結業界,改良技術,擴張市場。

  • 烏龍茶由洋行主銷歐美市場〈1885-1894十年平均年銷一萬三千噸〉、福建茶商之包種茶主銷南洋市場〈1894年有一千七百噸年出口量〉。

  • ¡1895年烏龍茶外銷8871噸。26年間成長70倍。 1868-1895共28年間茶葉出口佔總出口值53%。 茶產業成為台灣農業發展時期的主要創匯產業;影響台灣都市發展重心從南部移到北部。

荷蘭時期

  • 荷蘭是歐洲茶業貿易的先驅,最早把東方茶葉輸往歐洲。

  • 荷蘭人於1624在大員建館, 1662結束統治台灣。

  • 轉口地位:當時中國政府實施海禁,1636年起荷蘭人就用中國戎克船從福建廈門輸入茶葉到台灣,並以台灣為轉運站,由荷蘭船隻運往伊朗、印度、雅加達等。 臺灣以優越地理位址扮演海上貿易中途轉運站角色。

  • 1645年巴達維亞總督報告,台灣有野生茶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 G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